版权所有:烟台毓璜顶医院        网站备案:鲁ICP备05035890号
鲁公网安备37068502000034号     网站建设:中企动力烟台     

医院动态

勇士凯旋!记90后逆行护士王少琳的“勇敢”援鄂之行

分类:
医院动态
2020/03/24 12:27
浏览量:
【摘要】:
她们从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辞别,那天,很多黄冈市民前来送行。“直到我们出了黄冈,在前往武汉机场的高速路口都有市民们一路相随,他们有的戴着口罩抱着孩子,有的是步履蹒跚的老人,有的是曾经治愈的患者,有环卫工人,有安保人员,有社区民众,有外卖小哥……”王少琳的声音变得低沉了,话语中透露着感动。
  1月28日,王少琳和同行的138位战友们踏上前往湖北驰援的旅程。没有硝烟,却无处不是战火,晚上7点多到达武汉机场,偌大的机场空无一人,山东医疗队的声音回荡在其间。
  3月21日下午16时许,支援黄冈的山东医疗队分乘多架航班平安凯旋,抵达济南遥墙机场,其中包括烟台第一批、第二批的13名队员,王少琳就是其中之一。她作为烟台第二批支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之一,和千里驰援的山东医疗队,以及黄冈当地市中心医院的医疗人员一起,在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奋战了整整53天。
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师 王少琳
  生日当天“请战”湖北,总结经验上战场
  正月初一,是王少琳29岁的生日。那天上午,她正要和家人一起过生日,手机的科室工作群里发来“医院要组建第二批援助湖北医疗队,需要一名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”。看到信息,她没来得及和家人商量,就向护士长报了名。王少琳说:“这是我给自己最勇敢、最有意义的生日礼物。”
  为了防止交叉感染,到达湖北后,王少琳主动要求将留了6年多的长发剪掉。到达黄冈后的第四天,她被安排在一个宿舍楼照顾疑似患者。那时,他们需要不断安抚病人,等待咽拭子的结果。“这种既想早点看到结果,又害怕看到结果的心情,只有处在这种环境中的我们才可以切身体会。”没过两日,她就正式前往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工作。
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师 王少琳
  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共有7层,王少琳被安排在东区三组,护理位于第7层隔离病房里的确诊病人,那时东区三组共收治了59名新冠肺炎患者,其中3例病重。由于医疗中心临时将宿舍楼改造成隔离病房,没有安装电梯,王少琳和战友一行人每天都要爬楼梯上下班。“我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爬上爬下七层楼,爬到三层时就开始窒息、出汗。”加上小时候有过过敏性哮喘,王少琳对窒息感特别恐惧,“每当这时,我总放慢脚步,让心平静下来,然后冷静地开始工作。”王少琳说。
在隔离病房工作,重中之重,便是做好防护。如何正确穿脱防护服,防止自己被污染尤为重要。“第一次穿着厚厚的隔离衣工作6个小时,最难克服的还是憋气,中间憋气好几次,加上走路后热量散不出去,更加重了窒息的感觉。”王少琳笑着说起自己的经历。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适应后,她慢慢掌握了技巧:穿上防护服一定要深慢呼吸,一口气尽量吸到肺底,用腹部的力量喘气会好很多。
  她将培训和工作的经验记录下来,提醒自己在工作中的注意事项:上下楼梯和日常工作一定要慢走;和病人交流不能因为听不懂而大声讲话,这会让口罩哈气更严重;护理隔离病人过程中,一定要有耐心,尤其要注意心理护理;一个病房的环境还有病人的心情对于病情的康复尤其重要……
三人病房破坚冰,“走着走着就勇敢了”
  “走着走着,就勇敢了”王少琳这样形容自己。她对记者说:“不怕是不可能的,但我每天都在变得坚强,每当看到不同楼层的战友们竖起大拇指相互鼓励的时候,我就很安心。”面对患者,她总是像对待家人一样,尽己所能安抚和照顾好他们。
王少琳(左二)为患者做治疗
  在她护理的病人中,有一个阿姨是病重患者,住在三人间病房,生活不能自理。阿姨有时将用过的卫生纸随地乱扔,既影响了病房环境,又让周围的两个病人对她冷眼相待。王少琳看到了后,每次都赶紧将病房清扫干净,细心安慰那位阿姨,同时不断地和旁边的两个病人谈心,促进病房间的感情。久而久之,病房的气氛变得温暖了起来,有时看到地上丢的纸,两位病友都帮忙收拾,还经常给阿姨讲讲笑话,有时候在阿姨视频通话的时候,还和阿姨老伴聊天。
  “过了最严重的那几天,阿姨的病情真的好了很多,高流量撤了,变成鼻导管吸氧,也能下地活动了,后来变成她主动要求打扫卫生,说要锻炼身体,三个人每天都在鼓励彼此快点出院。”王少琳回忆着病房的点点滴滴。就在不久前,三位病人都先后出院了。
  据了解,隔离病房的工作非常辛苦,常常六七个小时不能吃喝,而王少琳却告诉记者隔离病房也“不累”,因为每天看到病人康复出院,她的心里都会轻松和开心很多。在2月19日的援鄂日记里,她这样写道,“如果说来之前令我害怕的是这些患者,那么现在让我勇敢的也是他们,看到他们的积极和乐观,看到每天痊愈解除隔离的病人,无疑不让我对战胜这场疫情充满了信心。”那一天,是王少琳援鄂的第22天,虽然不知道何时能够战胜疫情,王少琳却格外乐观,就像她说的:“走着走着就勇敢了。”
  老少病人我都看,一声感谢暖心窝
  回忆起援鄂工作,王少琳说虽然辛苦,但很有意义。她管辖的病房里,往往刚解除隔离了几个病人,又有人确诊入院。每天上班,王少琳总是比正常上班时间提前一个小时到,她要提前穿隔离衣、防护服,戴好口罩和护目镜,进行消毒等一系列流程。“早早地过去,还能帮上个班次的队友分担点工作。”王少琳说道。为了节省防护用品,工作时间她还会穿上成人尿不湿。
王少琳与治愈患者合影
  在她负责的患者中,最小的患者9个月大,最大的患者90岁。他们每一位,都需要护理和关爱。工作时间内王少琳遇到情绪低落的患者,会马上主动前去安抚。由于患者多使用当地方言,沟通起来有些困难,她就写字或者打手势交流。“我要尽自己的力量去护理好他们,让他们不再觉得孤单。”王少琳说。
  2月4日,病房里收诊了一例9个月大的小患者天天(化名),他的父亲和他住一个病房里。王少琳每次都要去给孩子喂药,“天天会哼唧两声,然后乖乖地把药吃掉。看到我们来了,他也会张开双臂让我们抱一会,每次看到他,想到他的母亲不在身边,我都觉得特别难受。”
王少琳也时常想起自己的母亲和家人。“他们一直很紧张,每天都要询问我的工作状况。”王少琳说,每天一下班,她就要跟父母报声平安,因为母亲要等女儿的消息才能睡得踏实。
  病房里,还有一位岁数稍大点的患者,病情相比其他患者重一些,吃饭需要护士喂,大小便不能自理,王少琳会定时帮她接尿倒尿。“有一次,她对我说‘谢谢你了,姑娘,阿姨都不好意思了’,那时我特别感动,眼泪涌上了眼眶。”对于王少琳来说,患者的鼓励和支持都是她的力量源泉。
  每一个小时,她会查看所有病人,测量、记录体温、呼吸等指标。对病情稍重的患者,还要进行血氧饱和度等数据的监测和治疗。每天下班,身上的衣服都会被汗水浸湿,因为防护衣和隔离服两层罩在衣服外面,稍微活动就会出汗,鼻梁上也被口罩护目镜压出了深深的痕。加上戴着护目镜和手套,平常再熟悉不过的打针、输液都因为视觉和手感的误差变得格外困难。但是每当看到患者一个个出院,听到患者的一句句感谢,就会觉得心里很温暖,工作特别有动力,也不觉得辛苦了。
  笔记历历在目,援鄂胜利归来
  “2月1日,经过几天的紧张培训,大家相互规范彼此穿脱防护服,努力做到熟练,避免因为不当的操作增加被感染的几率。考核顺利通过让我们对自己多了一份信心。第一个班次,我们负责的是收诊疑似病人,在这个临时用宿舍改建的病房里,我们仔细地划分着清洁区、缓冲区、污染区……”
王少琳在大别山医疗中心
  “2月6日,从昨天早晨6:30出发到医院,一直到下午3点多回酒店,晚上8点才吃了第一顿饭,晚饭后,我爬了会楼梯,为的是提高自身的免疫力。其实,每天下班,身上的衣服都会被汗水浸湿,因为防护衣和隔离服两层罩在原有衣服外面,稍微活动就会出汗,鼻梁上也被口罩护目镜压出了深深的痕,不过,在我看来,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。”
  “2月7日,今天是我来到黄冈的第10天,晚上是8点到凌晨2点的夜班,但我还是早早地醒了,觉得心里有些牵挂,昨天晚上10点多下班,每次下夜班我都会饿得胃疼,但实在是太累了,没有力气去吃饭,只想抓紧回到酒店洗澡睡觉,养精蓄锐,准备第二天的战斗,往往是稍微吃点饼干就当作一顿饭了,我也安慰自己就当是减肥了吧。”
  一个多月前,她在接受采访时说,“我始终坚信疫情很快会被遏制,因为我身后是关心支持我的各位领导、同事、兄弟姐妹!是我们强大的祖国!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一定会打赢!”
  3月18日,最后2名患者治愈出院,标志着黄冈全市“四类人员”全部清零。
  3月21日,她们从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辞别,那天,很多黄冈市民前来送行。“直到我们出了黄冈,在前往武汉机场的高速路口都有市民们一路相随,他们有的戴着口罩抱着孩子,有的是步履蹒跚的老人,有的是曾经治愈的患者,有环卫工人,有安保人员,有社区民众,有外卖小哥……”王少琳的声音变得低沉了,话语中透露着感动。
王少琳生活照
  如今,她们已经平安归来,不久后就能在烟台和家人团聚了。